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人物|成都九旬老人廖弟友捐款成瘾 十年如一日

2016-01-22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陈哈哈 资讯整理:华夏财经网 阅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廖弟友,年龄:93岁 出生地:广安市邻水县廖弟友是成都铁路局退休职工,被称为“捐款爷爷”。十几年来,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捐出一笔钱,数额在100元至200元不等。

人物|成都九旬老人廖弟友捐款成瘾 十年如一日

  捐款成“瘾”到处寻找求助者

  廖弟友频繁捐款,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

  那年,唐山大地震突如其来。这天,廖弟友在人民公园闲逛,看见有人在公园里设摊挂横幅,人群前面,摆了一个大红色纸箱。别人告诉他,这是在为唐山受灾人民募捐,他从包里掏出200元,投进箱子里。

  “我也想做志愿者。”“不行。你可以捐款。”说着,他从志愿者手中接过捐款发票,以及一封粉红色的《感谢信》,信封右下角有单位名称和地址。他记下地址,之后他就时不时跑到那里,“有人需要帮忙,我就捐点。”

  此后,他就常常跑到捐款点,有时候摸点钱出来,投进捐款箱。

  1980年,廖弟友从铁路局退休。他有了更多时间,于是经常走街串巷,寻找需要帮助的人,红纱袋、助听器、水壶,是廖老出门寻人的“标配”。在街上看到乞讨的老人投5元,残疾人和小孩投10元。

  “火车站乞讨的人多,骗子也多”、“庙里面乞讨的人多,小部分是真的”、“成都电视台三频道的求助新闻多,四川卫视的更多”、“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消防总医院和成都市三医院最好找需要帮助的人”……

  多年来,廖弟友积累了丰富的捐款经验。

  他看电视,总盯着滚动播出求助信息,“有的我还没记完,它就过了。”为了不上当受骗,他通常会找到医院去一探真伪。若是真人真事,他就现场给钱,再让对方在小本本上签个名。遇到有人磕头道谢的,他都一概拒绝。

  成都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严巧说,老人为了能送出去100元,会坐半天公交车,花半天时间去找人。

  省吃俭用南瓜萝卜下稀饭

  廖弟友的5个子女,都在成都干着普通的活儿。生活平顺,时不时来看他。

  2014年,小儿子廖凤明看到新闻报道,才知道原来父亲“一直在做慈善”,并且从未间断。廖老一辈子都没听过“慈善”二字,更不知道它的意思。在他的字典里,只有“帮忙”。

  一辈子捐了多少钱,廖弟友没有统计过。

  实际上,他并没有多少钱,收入只是每月退休工资:2000多元。因为捐钱,自己过得很拮据,一日三餐,只能吃稀饭,配菜是豌豆、南瓜或者萝卜。烟酒早就戒了,嘴巴没味,就嚼几个蒜头。

  后来,老廖被媒体报道了,他捐钱的事,邻居都知道了。

  “廖大爷,有钱哦!又去捐了哦!”一进茶馆就有人开腔了。

  “那些话,听了心头不安逸。”他嘴角瘪了瘪,委屈得像一个受了气的孩子。廖弟友认为,自己捐的自己的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帮助别人,别人心里有个念想。他也知道自己的一两百块,对于求助者是杯水车薪,但他还是坚持送钱,有时在去的路上就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来的公交车。但这都阻止不了他去捐款:“我有公交卡,肯定能问得到。”

  廖弟友说他不想接受采访,考虑了一下,最终同意配合。他拉开棉衣,掏出一部翻盖手机,笑着告诉记者,这是孙女儿买的,还存了子女儿孙们的电话。

  “等我死了,别人说起他们的父亲和爷爷,也不会是坏话吧。”一边说着,泪花在他短而稀疏的睫毛上闪烁。

财经网    华夏财经    理财攻略    财富故事    曝光台    股票    基金    外汇    黄金    头条    专栏    排行榜    华夏专题

华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