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富故事 > 正文

炒地炒房,百万富翁炒成了穷光蛋

2015-07-24 来源:未知 编辑:财若夜雨 资讯整理:华夏财经网 阅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珠海20多年前第一波西区大开发,不少投资者至今未收回投资款总顾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编年史第一部探路城镇化(1984-1992)样本关键词:房地产业过热导致

  故事从1988年说起。

  1988年之前,总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的珠海,绝大部分仍保持碧草连天、炊烟袅袅的田园景象,城市几乎只限于16.8平方公里的特区范围 内。以至于事隔多年,原珠海三灶镇镇委副书记、现年58岁的梁关好回忆1986年1月21日第一次踏上珠海三灶镇时,心中的那份震惊至今仍挥之不去。

  “当时真的连死的心都有了。”梁关好不无幽默地说,当时他刚退伍,被分配到三灶镇,那时三灶还是区公所,只是隶属于香洲区的一座小岛,由于珠海大桥尚未建成,他辗转珠海横琴,乘一艘小渡船上岛,一天只有一班船,由于交通不便,岛上约1.2万村民与外界少有往来,几乎都以种田和捕鱼为生,“环境很 差,我也是珠海人,但之前都从未到过三灶,听说分到了三灶,心里当时很不情愿”。

  1988年,同为特区的深圳等城市发展均一日千里,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震撼世界,时任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决定开发珠海西部地区(特区位于珠海东 部),把这片沉睡的土地唤醒,于同年12月成立了三灶管理区,下辖三灶、红旗、平沙、南水四个镇,总陆地面积约447平方公里,是原珠海特区面积的几十倍。

  此前因在珠海斗门白藤湖开发出中国第一个农民度假村的钟华生被梁广大相中,担任三灶管理区书记兼区长。尽管比梁关好晚来三灶两年,但钟华生多年后向南都记者回忆,当时三灶依然十分荒凉、交通闭塞,发展滞后,并无起色。

  不过,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和交通基础,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这次大开发。钟华生说,还没上任,很多人就跑出来反对,说市区还没搞完,西区怎么 建,很多亲戚朋友也劝钟华生不要来三灶管理区,接这个烂摊子,而当时珠海财政吃力,市里面只给了三灶管理区40万元的启动经费,而且拖了四个月才下拨,开 发资金都需要自筹,如此大的开发怎么启动,还要建大机场、大港口,钱从哪里来?

  “梁广大也问怎么办,我说不怕,只要你放权,就可以调钱。”钟华生回忆。

  空手套钱

  初创的三灶管理区一穷二白,玩起了土地的资本运作,面向全国“卖地”筹款,当年全国不少报刊上都刊登过“今日借你一杯水,明日还君一桶油”的广告,来买地建房的投资者趋之若鹜,“大家就是拼了命去买地皮,炒地皮,建房子,当时根本没想过这些房子究竟卖给谁,给谁住?”过来人回忆当年,认为当时盲 目乐观,都觉得政府搞的项目不可能垮。三灶镇在房地产热下迅速筹集了10亿元启动资金,以至于后来连梁广大都自我解嘲:“西区玩的是空手道”。

  没人想到,珠海历史上第一轮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热潮是从三灶镇的几间简陋茅棚开始的。这股热潮后来席卷全国,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作为西区大开发的枢纽,三灶管理区办公室设在三灶镇,但因为办公经费迟迟没有下拨,没有办公场所,钟华生于是先向红旗和平沙两个农场借了十万元,在三灶镇金海岸建了几间茅棚办公,并一直用到了1999年。

  由于基础条件太差,缺水、缺电,加上交通太过闭塞,当时从三灶出去要先走泥路,再走水道,花上大半天时间,工业项目进不来。珠海西区大开发注定无法复制深圳、东莞的模式,先引入工业项目,聚集大量工人,然后大规模建房,依靠土地开发,循序渐进发展城镇化。

财经网    华夏财经    理财攻略    财富故事    曝光台    股票    基金    外汇    黄金    头条    专栏    排行榜    华夏专题
查看更多:炒房   百万富翁   财经网

华夏推荐